3月8日,李某与杭州市某小区的业主张某签订了房屋装修协议。协议约定,李某负责张某的两套房屋室内装修,装修方式为包工包料。
由于以前签合同的业主用的都是真实姓名,即使与业主有什么纠纷,知道对方的姓名和住址,也能找到对方。基于这种心理,李某一时疏忽就没核对业主信息,双方在装修合同上签了字,小区业主签名为“张华”。
协议签订后,张华向李某支付了4万元的首付款。装修结束后,张华对装修的房屋进行了验收,并未提出异议。
然而,验收后张华却迟迟没有依约向李某支付剩余的3万元装修款。李某多次向张华催收,对方却以多种理由推诿。无奈,李某只好向永清法院起诉,但是等到立案时才发现,签合同的人原来不叫张华,而是张清华(化名)。
对于能否提供对方的具体身份信息,法院特意在开庭前给李某做了一次询问笔录。但李某还是无法提供对方的正确信息,开庭时,被告没有出庭。
最终,由于没能提供被告的具体信息,所诉被告“张华”主体不明,法院只能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起诉。
专家提醒业主:装修陷阱防不胜防,业主要找正规的材料供应商和杭州装修队,签订正规的合同,合同中的各项条款都要仔细审核,避免霸王条款,售后的各种凭证、票据要保留好。一旦出现问题,要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微信扫一扫 装修没烦恼